- 發布時間:2022-06-24
- 來源:中共中央黨校
-
我們日常所講的政治經濟學,是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它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歷來重視對政治經濟學的學習和研究,并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化、時代化。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立足理論發展、實踐邏輯、時代需求,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命題,強調要“加強研究和探索,加強對規律性認識的總結,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推進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科建設”。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的必然結果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一個邏輯嚴密、理論完整的科學體系。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的分析,闡明了勞動價值理論、剩余價值生產理論、資本積累理論、資本循環周轉理論、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商業資本理論、生息資本理論、地租理論、各種收入及其源泉理論等,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行規律,特別是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剖析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內在矛盾,得出了“兩個必然”的科學結論。這些理論構成了政治經濟學的資本主義部分。在對資本主義經濟內在矛盾分析過程中,馬克思合乎邏輯科學地推導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和經濟規律。這構成了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政治經濟學成為完整的理論體系。
但馬克思生活的時代,社會主義還沒有出現,他的關于未來社會主義經濟基本特征和運行規律的設想,是基于當時理論分析的邏輯推論。他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是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上出現的。而后來在現實中出現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是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的經濟落后國家。因此,在生產力水平低的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不可能照搬馬克思當年設想的現成理論,必須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要有生命力,就必須與時俱進。”新中國建設初期,我們黨就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了創造性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新的實踐結合起來,深入研究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理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傳統,又賦予了政治經濟學新的實踐和時代特征。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運行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成果,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
中國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客觀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我國經濟建設實踐經驗的結晶。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時期,形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理論,提出了統籌兼顧、注意綜合平衡,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農輕重協調發展等獨創性的觀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創造了經濟快速增長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我們黨及時總結新的生動實踐,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在發展理念、所有制、分配體制、政府職能、市場機制、宏觀調控、產業結構、企業治理結構、民生保障、社會治理、開放型經濟、發展安全等重大問題上提出了許多重要論斷。如,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理論,新發展理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市場決定性作用和發揮政府作用理論,新常態理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高質量發展理論,“四化”同步和區域協調發展理論,農地“三權”分置理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理論,新發展格局理論,共同富裕理論,統籌發展和安全理論,等等。這些理論成果,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內容。
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理論反過來指導實踐。在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復雜,從外部看,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期,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從國內看,我國人均GDP已經突破了1.2萬美元,進入了中高收入發展階段,所面臨的發展問題與過去所面臨的問題有著很大不同。同時,經濟增速下行的壓力加大,經濟發展面臨著結構性矛盾,供給、消費、預期都出現了新的變化。新的實踐需要新的理論指導。一方面要加強對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研究闡釋,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進一步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另一方面,需要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認識經濟運動過程,把握經濟發展規律,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準確回答我國新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用學術話語講好中國發展故事的必由之路
中國探索和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使我國從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大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但實際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這影響了中國經濟發展經驗的國際影響力。
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一方面是由于西方經濟學形成了一整套由理論表達、數學模型、分析框架、研究范式構成的理論話語體系,牢牢控制著國際學術話語權,西方經濟學儼然成為話語標準、話語權威的代名詞。另一方面,機械地照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無法解釋“中國奇跡”。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于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運行規律只是設想,缺少對具體經濟問題的聚焦,而“蘇聯教科書”式的政治經濟學產生于計劃經濟時代,缺乏實證支撐,缺乏理論說服能力。因而,必須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科,就是通過對中國改革發展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成功實踐進行理論概括和升華,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經濟范疇和經濟學范式,用中國經濟理論講述中國發展故事。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科,要把握幾個方面原則:一是科學性。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只能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而不能是別的什么經濟理論。二是人民性。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經濟發展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主線,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學術體系和學科體系。三是實踐性。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富礦”。要及時總結新時代偉大實踐的成功經驗和創新成果,緊扣時代脈搏,回答時代課題,指導經濟發展。四是開放性。應吸收借鑒西方經濟學有益成分。五是發展性。不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看成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新的實踐不斷豐富和發展,使其永葆強大的闡釋力和偉大的生命力。
[網絡編輯:劉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