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全文已經正式公布,西安都市圈的未來全貌全面呈現出來?!兑巹潯诽岢?,到2025年,西安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圈內城鎮發展水平和承載能力明顯提升,城市間同城化協調發展機制更加健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更加協調。到2035年,現代化的西安都市圈基本建成,圈內同城化、全域一體化基本實現,發展品質、經濟實力、創新能力、文化競爭力邁上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和歷史文化魅力的現代化都市圈。
都市圈是一種以區域分工和專業化發展為基礎,通過各城市間產業鏈條的紐帶作用,圍繞經濟最發達的核心經濟空間,形成的資源共享、優化組合、協同發展的城市間群域網絡結構,對區域經濟布局與發展十分關鍵。通過建立健全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協調機制、成本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可以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打破行政壁壘,破除行業壟斷,打通市場阻隔,推動形成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的跨區域協同發展。具體來說,一方面,可以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形成高效分工,降低因資源人口等過度集聚給中心城市帶來的負面效應,增強中心城市對周邊高端資源要素的吸引力,強化中心城市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功能,加快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突破發展。另一方面,都市圈內密切的分工協作,也意味著城市間產業功能分工的深化,隨著大城市服務和高附加值制造功能的進一步加強,周邊中小城市的專業化制造功能也會相應得到提升,都市圈作為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地位也將進一步凸顯。
西安都市圈范圍包括西安市全域(含西咸新區),咸陽市秦都區、渭城區、興平市、三原縣、涇陽縣、禮泉縣、乾縣、武功縣,銅川市耀州區,渭南市臨渭區、華州區、富平縣,以及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面積2.06萬平方公里,2020年底常住人口1802萬人。2020年西安都市圈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萬億元,接近陜西省的1/2、西北五省的1/4,綜合實力、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日益增強。同時,西安都市圈作為西北地區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和科技中心,創新平臺、科教資源密集,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持續保持在3.9%左右,居全國前列,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高能級創新平臺數量居中西部前列。然而,西安都市圈當前還處在培育發展階段,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還不夠,甚至“虹吸效應”還很明顯,一體化發展水平還比較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都市圈內城市間缺乏有效的政策聯動和規劃統籌機制,各自為政的現象還比較突出;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尚未形成,城市間產業發展更多的是同質競爭而非分工協作,不利于構建跨區域的創新生態和產業集群;都市圈內部軌道交通建設還不完善,快速便捷的網狀交通體系尚未形成。因此,必須加強省市聯動、部門協同,在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向縱深發展的同時,顯著提升西安國家中心城市發展能級,帶動全域協同發展。
首先,應打破體制和機制障礙,通過對相關主體的利益協調形成多贏局面?!兑巹潯访鞔_,發揮西安國家中心城市輻射作用,更好帶動周邊城鎮聯動發展,加快西安—咸陽一體化,積極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分工協同協作、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建立健全同城化協調發展機制和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和歷史文化魅力的現代化都市圈。因此,西安作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要跟周邊城市在要素流動上形成統一市場,在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服務方面開展統一規劃,打破商品市場流通邊界,發揮市場在整個都市圈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此實現核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和區域的協同發展。周邊中小城市在融入西安都市圈的發展過程中,應該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重新進行城市的目標定位,明晰自身產業發展方向,堅持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產業協作體系,避免出現規劃雷同、重復建設、盲目競爭、定位不清等問題。
其次,構建高效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是關鍵。西安都市圈在產業分工協作方面,要統籌產業布局,共建多層次產業創新平臺,加快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為基礎、高端服務業為重點、現代都市農業為特色的都市圈現代產業體系。具體來講,就是要充分發揮西安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及咸陽、渭南、銅川、楊凌等城市的比較優勢,加快編制西安都市圈產業發展地圖,制定區域產業布局指南,搭建區域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平臺,以西安都市圈為發展核心,統籌整合區域內產業布局與功能分工,形成圍繞西安逐步向外輻射的功能圈層,加快促進都市圈產業一體化發展。西安要重點關注綜合服務、產業輻射和總部經濟發展能級的提升,加快推動一般制造業向周邊城市進行梯度轉移,形成梯次配套、優勢互補的現代化產業生態圈。有兩個問題我們需要重點關注:一是要積極探索建立開發區與遠郊區縣對口合作共建、聯動開發機制,實現遠郊區縣土地資源空間優勢與開發區招商、資金及管理優勢深度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確保雙方互補共贏、錯位發展、共同提升;二是周邊中小城市在融入西安都市圈的發展過程中,可以順應中心城市的產業升級,并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選擇具有城市特色且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發展戰略,最終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協同高效的產業分工網絡體系。
總之,以都市圈為基礎所形成的中心城市與外圍地區之間的高效產業分工網絡體系,可以實現規模經濟與多樣化發展,有利于打破原先的行政區劃限制,整體推進地區經濟發展,為都市圈的高質量發展奠定經濟基礎。未來西安都市圈的培育不但要注重提升對關中平原城市群的支撐能力,更好助推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更好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還要更好地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為加快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提供有力支撐。
[網絡編輯:劉軍平]